如何選擇編輯空間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前言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影像處理應該如何挑選適當的編輯空間?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為什麼要考慮這個問題呢?在現實世界裡,大家都想得到物美又價廉的東西。不幸地,一般情況下,這是辦不到的;「物美」通常就不會「價廉」,反之,「價廉」通常也不會「物美」。因此,問題就來了,如何妥協?如何折衷?關於這點,即使找不到絕對的答案,至少也要找到某個適用的處理原則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影像處理方面,攝影者希望能夠兼顧「色彩」與「細節」,取得完美的影像;可是,很多情況下,由於設備空間∕理論編輯空間的限制,我們不能取得兩全其美的影像:我們只能在某種限度內選擇「色彩」,或者「細節」。換言之,有時候,我們被迫只能犧牲色彩、換取細節,或者犧牲細節、換取色彩。這種情況下,懂得門道的內行人強調細節,愛看熱鬧的外行人則寧願選擇鮮豔的色彩。所以,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討論重點: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l
										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如何選擇適當的影像編輯空間?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l
										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如何處理色域外色彩?(如何在儘可能不犧牲色彩的情況下,維持影像的細節?)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基本流程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數位相機擷取的影像,進入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軟體處理,然後轉換為某理論
								RGB
								編輯空間的一般影像格式,經過適當處理後,輸出為各種成品(螢幕影像、網路影像、照片、印刷品…等)。換言之,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數位相機
								raw
								檔
								
										è
								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軟體
								
										è
								
								影像編輯
								
										è
								
								輸出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針對這個流程,需要考慮的問題是: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1.
										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軟體應該根據什麼編輯空間進行處理
								?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2.
										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成為
								tiff
								、
								psd
								或其他類似格式,應該擺在什麼編輯空間處理?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首先,讓我們先討論幾種常用的編輯空間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常用編輯空間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此處只考慮
								4
								種
								RGB
								理論空間:
								sRGB
								、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、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與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。圖
								001
								顯示這
								4
								種
								RGB
								空間的色域大小(相較於人類視覺)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最常用的
								RGB
								理論空間應該是
								sRGB
								與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。
								sRGB
								的色域非常小,是一種
								gamma=2.2
								的
								D65
								空間。色域非常接近一般電腦顯示器的色域。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屬於大色域空間(
								gamma=2.2
								,參考白色為
								D65
								),是一般攝影愛好者普遍採用的色彩空間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屬於
								超
								大色域空間
								(gamma=1.8
								,參考白色為
								D50)
								,其色域有些部分甚至超過人類視覺範圍(藍與綠的部分,請參考圖
								001
								)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(
								gamma=2.2
								,
								D50
								)是一種專供印製照片的色彩空間,其色域大體上涵蓋所有照片輸出設備的色彩空間。(請注意,一般的
								RGB
								理論空間都採用矩陣格式,所以空間轉換都只能採用
								colorimetric
								映射,唯有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採用對照表格式,因此這種空間可以使用
								perceptual
								映射。)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001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考量原則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數位相機拍攝的影像,最終目的是要透過某種輸出設備顯示:或是顯示在電腦螢幕上,或是顯示為照片或某種形式的印刷品。請注意一個關鍵原則:
								影像編輯空間的色域如果超過輸出設備的色域,則超出部分不只沒有辦法顯示應有的色彩,而且還會完全缺乏細節;反之,影像編輯空間的色域如果小於輸出設備的色域,則等於浪費了輸出設備的色域
								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如果可能的話,我們當然希望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軟體能夠把檔案直接轉換到輸出設備空間,並在該處進行影像編輯;如此一來,影像編輯空間也就是輸出設備空間,兩者可以完全匹配。可是,很不幸地,輸出設備空間並不適合做為編輯空間,因為它們缺乏編輯空間應該具備的一些條件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因此,我們只能選取理論
								RGB
								空間做為影像編輯空間。雖說如此,但這些編輯空間的選擇,還是應該以輸出設備為準。換言之,我們選擇的編輯空間,色域最好與輸出設備空間相當;色域不要太大,也不要太小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我的選擇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就我個人來說,影像通常是擺在電腦螢幕觀賞,或是透過印表機印製,或是交給沖洗店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關於螢幕觀賞,情況比較複雜,因為我目前使用的螢幕
								Eizo L997
								屬於一般螢幕,色域大約對等於
								sRGB
								(請參考圖
								002
								的左圖,
								sRGB
								色域標示為格狀,顯示器色域標示為實體),但我相信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色域的螢幕很快就會普及(請參考圖
								002
								的右圖,
								Eizo CG 220
								的色域大約等於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)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002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對於螢幕觀賞的影像,編輯空間照道理應該選擇
								sRGB
								,因為
								Eizo L997
								色域非常接近
								sRGB
								。可是,因為考慮將來很快就會使用大色域螢幕,所以我還是決定採用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做為這部分的編輯空間(我可不想將來重新編輯所有的影像)。不過,對於一些我非常喜歡的影像,我還是會另外編輯一份
								sRGB
								檔案(換言之,直接由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到
								sRGB
								,然後處理色域外色彩,請參考《色域外色彩處理》一文)。換言之,就我目前使用的
								Eizo L997
								,
								sRGB
								影像細節絕對勝過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影像,雖然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影像看起來色彩比較鮮豔(色域外色彩);內行人講究細節,外行人偏愛鮮豔色彩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至於印製照片,有一點需要考慮:印表機雖然只接受
								RGB
								訊號,但畢竟是
								CMYK
								設備。一般
								RGB
								編輯空間與
								CMYK
								之間存在根本的差別。所以,如果透過
								Epson 2100
								印製的話,我採用專門運用於印製(印刷)的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做為編輯空間(送交
								FDI
								沖洗店,照道理也應該採用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,但為了省事起見,我都直接把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影像轉換為
								sRGB
								檔案。如果真要採用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,務必先與沖洗店溝通)。
								PhotoGamut
								大體上可以涵蓋所有印製設備的色彩空間,包括我的
								Epson 2100
								在內(請參考圖
								003
								,
								PhotoGamut
								表示為格狀)。至於一般沖洗店印製的照片,圖
								004
								顯示
								FDI
								色域也完全被
								PhotoGamut
								涵蓋。(圖
								004
								實際上是比較
								Epson 2100
								與
								FDI 370
								的色域,因為我沒有辦法直接比較
								PhotoGamut
								與
								FDI
								的色域)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003
								&
								004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為何不採用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或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做為印製照片的編輯空間呢?請參考圖
								005
								,最外圍的格狀部分代表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色域,由紅
								-
								藍
								-
								綠虛線標示者為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色域,中間實體部分為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。我之所以不採用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,一方面是因為其色域不能完全涵蓋印製設備的色彩空間(尤其是高階噴墨印表機),不能有效運用印製設備的色域(關於這點,請觀察圖
								006
								),另一方面是因為其色域超出印製設備色彩空間的範圍太大,這可能導致很多我們認為有細節的部分,實際上根本印製不出來(太容易產生意外了)。至於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,如果當作
								
										一般
								
								編輯空間,潛在的威脅更甚於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,因為該空間包含太多印製設備根本無能為力的色彩。請注意,編輯空間的色域愈大,檔案保存的細節愈好,但這些細節未必能夠顯示在螢幕上、也未必能夠印製出來;所以,編輯空間只要能夠涵蓋輸出設備空間,其
								
										色域應該儘量小、而不是儘量大
								
								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005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讓我們更進一步觀察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與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之間的關係,圖
								6-1
								、
								6-2
								與
								6-3
								由不同角度觀察這兩個空間。請注意,
								這兩個空間彼此不包含的部分很顯著
								,有兩點值得特別提出來:(
								1
								)如同預期的,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在
								R-G-B
								部分佔有絕對優勢,尤其是綠色,其次是藍色,最後是紅色;反之,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的相對強處在
								C-M-Y
								,尤其是
								Y
								。(
								2
								)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在
								L
								讀數較大(較亮)的部位居有優勢,
								PhotoGamut
								在
								L
								讀數較小(較暗)的部位居有優勢(換言之,螢幕比較擅長於表達明亮鮮豔的色彩或粉色系,照片比較擅長表現暗沈的色彩)。另外,根據這幾個圖形,我們也可以瞭解螢幕影像與照片是很難真正匹配的,因為
								RGB
								與
								CMYK
								之間存在先天的差異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6-1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6-2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圖
								6-3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		 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所以,我所挑選的編輯空間如下: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l
										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螢幕觀賞影像: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(或
								sRGB
								)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l
										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印表機照片(講究品質):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l
										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送洗照片(不講究品質):直接由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轉換到
								sRGB
								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l
										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網路影像:直接由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轉換到
								sRGB
								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工作方式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對於印製照片來說,我採用
								Nikon Capture NX2
								做為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軟體,色彩管理的預設色彩空間設定為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。萬一影像色彩不能被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涵蓋,則儘量利用
								Highlight Protection / Shadow Protection
								壓縮色域(調整以不超過
								50
								為原則,否則會造成色彩扭曲)。如果實在沒有辦法,則輸出兩份影像,一為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,一為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(或甚至是
								MaxRGB
								);然後,利用頻道混合技巧,把後者混入前者而挽回細節(請參考《色域外色彩處理》一文)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至於電腦螢幕觀賞或其他用途的影像,我採用
								ACR
								做為
								raw
								檔轉換軟體,色彩空間原則上設定為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。數位相機擷取的影像,絕大部分可以被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涵蓋(就我個人的影像來說,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不能涵蓋的影像頂多只有
								1
								~
								2
								%,甚至更少,多數是花朵)。如果影像色域超越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,同樣利用
								Recovery / Fill Light
								把色域外色彩壓回(但不能造成明顯的色彩扭曲)。如果這部分處理有困難,則同樣輸出兩份影像,一為
								AdobeRGB
								,一為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;然後,利用頻道混合技巧,把後者混入前者而挽回細節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有個題外話,或許值得在這裡說明一下。
								Adobe Lightroom
								與
								ACR
								非常相似,但有一點重大差異:
								Lightroom
								轉換的
								raw
								檔,實質上只適合輸出到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(雖然表面上還可以輸出到另外
								3
								個空間)。所以,除非採用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做為一般編輯空間,否則最好不要採用
								Lightroom
								轉換
								raw
								檔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結論
		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1.
										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編輯空間的選擇,應該參考輸出設備色彩空間,兩者的色域大小應該儘量相似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2.
										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類似如
								ProPhotoRGB
								或
								WideGamutRGB
								之類的超大色域空間,雖然是影像處理上不可或缺的工具,但操作上必須很謹慎,不適合做為
								
										一般
								
								編輯空間。在這類大色域空間做顯著的影像編輯,除了控制不易之外,如果不小心的話,會讓很多色彩跑到輸出設備的色域之外,如此會造成很鮮豔的色彩,但缺乏細節。不可不慎!!(當然,初學攝影的人,往往認為鮮豔的色彩比較討好。)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3.
										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
								
						
						
								如果影像要送到系統之外(譬如:送交沖洗店),務必要確定對方知道如何處理影像嵌入的色彩空間,
								
										否則一律轉換到sRGB
								
								。
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		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
										 
								
						
				
				
						
								另外,有關於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的
								icc
								,透過
								google
								就可以找到下載網站,參考資料《關於
								PhotoGamutRGB
								》。關於如何運用頻道混合處理色域外色彩,請參考《色域外色彩處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