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說色溫拍攝,其實有點誤差 
應該說非平常的色溫(大白天下約5000~5500度)拍攝 
例如夜空,黃昏,日出等 
因為在此色溫下所呈現的色調與一般日常所見的色調不近相同 
且顏色更趨飽和與濃烈,因而很吸引攝影人士去嘗試 
如下 
 
1-晨之玉山杜鵑 
  
   
  
2-日出 
深澳漁港 
   
  
拍攝晨昏,大家如果有135備機或測光表最方便,一台已經取好景就不要再為了測光而又去動雲台,直接由測光表提供資訊就可開拍 
太陽下山或日出都在瞬間,雲彩變化萬千,稍縱即逝能多拍幾張都是福氣,不要每次為了測光用同一台機器搖來搖去則事半功倍 
一般言,有水面反光之景上下大約差1.5格 
下面是一般地景沒反光的話約差4-5格 
找好了光差分界點後,可用半邊減光境或黑卡,從此處分開曝光,記得先預縮光圈由觀景器看才會正確,如用黑卡則須上下搖晃,避免產生接縫的破綻 
下面這張demo就是差5格 
 
和平島公園日出(光差5格) 
  
  
下面這張是光差1.5格 
還有就是要有天地之差異 
下半部要讓它少曝光1/3~半格 
才會有天亮地暗之感覺,否則會很怪異 
 
燭臺雙嶼清晨(光差1.5格) 
  
  
彩色攝影基本的控制就是各色系中明度的控制 
有時我們發現明明是藍天白雲但拍出來就是天空白白的--如果是對著地面測光 
或是藍天白雲很美,就是地面黑黑的--如果是對著天空測光 
這就是各色塊間之明度差異太大,不平衡 
不管各種顏色,只要明度太高都會淡掉,白掉 
拍照時只要對著大約第5階測一下光,其他亮的如果有超過2格或暗的有負2格以上,基本上都會因過曝變成白色或欠曝變成及黑色,一張正常照片應該沒有充斥著大面積的0-1階(近黑)或9-10階(近白) 
除非像拍雪景80%都是+2格,因為雪本就是白的 
所以說拍色溫就是怕天空白掉才遮黑卡,風景怕藍天白掉必須用偏光鏡(pl對沒偏光效果的約-1.5格,極度偏振時可-2.5格,於是校正可達1格),另外也可偏掉樹葉的反光使樹葉更綠,偏掉水面反射光可使水更通透,甚而使水底石頭,水草等能清析呈現 
又像拍夜景,黃昏就要到,用雙重曝光方法先拍地景一張,等天都暗了,燈光出來了再曝第2次,這樣地貌有了,燈光有了,才不會有大量的黑色塊存在畫面 
如下 
 
永安漁港 
黃昏時先曝天空一次(記的要減曝約0.5-1格,否則加2曝時天空會太亮不像夜景)此時地景明度很低,會呈現剪影,對畫面不會影響 
等天色都暗了,燈光也開了再第2曝,這樣出來的照片才不會天空黑壓壓一片沒什美感了 
  
  
這張也是2曝手法 
只是這張第一曝時還必須先遮黑卡,因為當時天空亮度高地景低 
等到天都暗了,星星出來了再2曝 
這張很可惜,大夥兒都凍壞了提早收機絲,只曝了15分 
原先計劃60分,那麼星跡將更長更漂亮! 
 
合歡主峰雪景星軌 
   
還有一般第2曝時因為時間較長 
所以須考慮交互則不軌問題,需要適度作補償(以測光表測光時,如果同一點已經拍過多次則紀錄經驗值最好)各軟片不同要個別依特性處理 
下面是補償數據 
 
RVP 50度 
4S--5S 
8S--12S 
16S--28S 
32S--60S 
64S--150S 
90S--240S 
120S--360S 
180S--580S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
RVP&RAP-100 
1/4000~32S--不用補償 
60S--85S 
120S--180S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
RVP-100F&RAP-100F 
1/4000~16S--不用補償 
30S--48S 
60S--105S 
120S--240S 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
E100S/VS 
15S--18S 
30S--40S 
60S--80S 
90S--130S 
120S--210S 
180S--360S 
 
下面這張一曝時也須減光半格左右,否則再加上二曝時的微光會使天空過曝 
台北東區夜景 
  
   
  
最後感謝您的光臨與指教 
謝謝! 
也歡迎參觀我的手札藝廊及Flickr相簿 
http://dgphoto.photosharp.com.tw/DGPHOTO/PublishList_view.aspx?ViewType=Thumb&qid=15&qstr=sunshine  
http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sunshine_chuang/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