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昌的攝影部落格 - 手札部落格
http://www.photosharp.com.tw//Blog.aspx?MId=3046      
文章內容
上一篇   下一篇
新瓦屋+義民廟+雙堂屋+劉氏家廟 三級古蹟   (點閱1802455)
器材分類:Nikon 尼康 / 數位單眼 / D50    日期:2007/12/10

好久沒有在部落格發表自己的拙品了..終於空出了時間..整理了以下的古蹟之旅

竹北+新埔古蹟  一日遊喔   參考一下  還有拍柿餅喔

古蹟巡禮  享受一下文化的氣息喔   

不知道我有沒有一點點文化的感覺呢??  但我很盡力從文化的感覺在拍了

拍得不好請多見諒....................

(文章資料摘列各大網站..如有錯....不關我事)

竹北新瓦屋

竹北新瓦屋(忠孝堂)興建年代:清嘉慶十年(西元 1805年)。新瓦屋林家,來台祖為孫檀公,隨同林孫漳、林先坤父子(六張犁林家)一同渡海來台,於芒頭埔一帶開基,聚落形成較六張犁林姓為晚,因較六張犁大夫第為新,故稱為新瓦屋。新瓦屋聚落核心為紀念林家來台祖的公廳「忠孝堂」。周圍則是林家子孫的居住空間,隨著子孫的繁衍,聚落達到八橫的規模。整個新瓦屋聚落是一個封閉型的村莊,前有圍牆及門樓,周圍有水圳及竹圍圍繞,堂前的大禾埕是族人晒穀的場地。忠孝堂建築雖經過改建,不過格局仍然完整,為一堂兩橫之合院建築。整體而言,新瓦屋這種以祠堂為中心,所形成的核心式聚落,充分表現出客家人的家族觀念與居住的文化內涵,是極具代表性的聚落環境。

˙GPS衛星定位導航座標 E:121 01 38 N:24 48 42
˙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新瓦屋忠孝堂:座落於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(六家國小後面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義民廟

乾隆五十一年(一七八六年)林爽文起事波及全台,當其以王作為首的北路軍部眾攻陷竹塹城後,因「行軍必先行糧」,繼續往北第一個要拿下的就是米糧富庶之地的六張犁(竹北六家)。當時北路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,聚落規模小者紛紛逃往內山避居,六張犁的林家為千人共居的大戶人家,平時就有團練武裝的自衛能力,當王作軍隊攻入六張犁及下員山仔時,為抵禦林爽文來勢洶洶的軍隊,林家乃由林先坤出面,邀集各庄頭的劉朝珍(林先坤母親的娘家)、陳資雲、錢茂祖、王廷昌、黃宗旺、吳立貴等,共同組成保衛鄉庄的隊伍,這一批由子弟兵、長工臨時組織起來的義民軍共有一千三百多人,作戰時以黑布圈綁在臂上作為識別。經過慘烈激戰,義民軍不僅成功擊退敵軍,且在壽同春的帶領下,與竹塹城內閩籍人士組成 的義軍共同收復竹塹城,之後兩軍並與平埔族義軍並肩南下協助清軍平亂。當義民軍奮勇擊退林爽文的軍隊,打道回鄉時,沿途看到臂上綁黑布的犧牲者即抬上牛車一起運回,並預定安葬在大窩口(今湖口鄉鳳山寺附近)。當車行過鳳山溪來到枋寮義民廟現址時,牛竟離奇地停頓不前,不管如何厲聲斥喝就是不走。由於似有靈犀,一行人決定焚香祭拜並跌筶探問原委,是否犧牲的義民挑選安葬此地?經過三次的勝筶始確定,並請同為義軍首的石壁潭大地理師陳資雲勘察地理風水。陳指出此地乃「雄牛睏地穴」,相傳為清朝贛州地理名師曹天中來台時,於鳳山溪所勘中的台灣三大名穴之一,是一處吉地乃無庸置疑。但探問之下,此地為戴元玖公的田產,而元玖公已歿於廣東原鄉,經與元玖公的三子禮成、才成、拔成協調下,戴家願捐出此塊地,但開出兩個條件,一、迨廟落成,須將戴元玖公的靈位放置於正廳(虎邊的側位):其次,廟前左右各抽出店地四坎歸戴家所有。此協議立有合約,由廟方經理林先坤、姜安、首事梁元魁、鍾金炵、徐英鵬、賴元麟、林興等會同立字。乾隆六年,戴家抽出的四崁店復由戴家後裔戴阿炎、戴立坤叔姪賣予義民廟,又盡歸於廟產。

乾隆五十三年(一七八八年),林爽文事件全台平定,清高宗乾隆皇帝有感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,特頒御筆親書「褒忠」救旨。林先坤於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(今新豐紅毛港)時,搭建榕樹門樓恭迎敕旨,迎回後,於六張犁莊恭建聖旨樓安置。因此義民廟又名褒忠亭,現存的褒忠牌匾即為按乾隆聖旨墨寶打造。之後,林先坤倡議建廟崇祀,邀請劉朝珍、錢茂祖、
王廷昌、黃宗旺、吳立貴等共襄盛舉,是年冬於墓前奠基動土。迄乾隆五十五年(一七九0年)冬,褒忠廟竣工落成。同治元年(一八六二年)三月,又發生彰化戴潮春(戴萬生)事件,粵籍義民再次出征,由劉維翰、姜殿邦、張元清為首,衝鋒陷陣、保衛鄉土,獻身死義者多達百餘位,復拾忠骸迎葬於烈士墓旁,是為「附塚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雙堂屋

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劉氏祖先瑞閣公之妻詹氏,攜延轉、延臼、延楹等三子,由廣東省饒平縣渡海來臺,暫居於竹塹鹽水港一帶。長子延轉(字學悟)於枋寮墾拓開基立業,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袒堂,由於屋分前、後堂,故又名「雙堂屋」,當時建築僅以泥磚築牆、茅草鋪頂。至同治元年(1862年)毀於地方變亂事件,次年重修時改為瓦頂。

日治大正八年(1919年)劉宅進行整修,由劉氏後嗣亦為著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,加建左右三槓橫屋,共費時十年,成為「二堂六橫式」的平面格局,共計九十九間室,建築基地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,規模宏大,顯示劉氏家族人丁之旺盛。
劉宅門廳上書寫「鐵漢家聲」堂號、正廳則為「藜照堂」,前者指宋朝劉安世及明朝劉公繹二人為人耿直,不畏強權,後人尊稱鐵漢;後者指的是劉向「祿閣校書,藜燄照十行之簡」的典故。兩者均有勉勵後代子孫多讀書、守法公正之意。

新埔上枋寮劉宅坐東北朝西南,原是一座二堂六橫的合院式宅第;近年因為右外橫屋改建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,而使平面呈二堂五橫形式。堂屋面寬達五開間,前堂中央三開間為門廳,是祠堂的總門面,外側兩開間為通道式的過廊。進入門廳後為中央的天井,兩側加迥廊,搭配後堂的祭祀空間,提高了正堂的儀典性,也讓公私空間有明確的分際。廳堂中央供奉祖先牌位,最早的神龕相傳為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子渡海來台時所置,至同治二年(1863年)修建時才改置較大的神龕,廳堂內懸掛「克繩祖武」匾額,教育子孫不忘祖訓。而堂屋兩側的橫屋則為生活的基本空間,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的大禾埕,是劉家人生活的重心,舉凡與族群生活、節慶、產業等等活動均在此進行。

在建築構造上,劉宅只有入口門廳屋頂使用起翹昂揚的燕尾脊(翹鵝),其餘都採渾厚的圓頭馬背(棟頭),兩種屋頂構戚明顯的對比。牆體則採用就地取材的鵝卵石、斗砌或平砌紅磚及白灰粉刷的構造技巧。廳堂的山牆使用「穿瓦衫」,以瓦片保護牆內的泥磚。劉宅的窗子以磚砌的直櫺式為主,廳堂出現竹節式窗櫺與泥塑的錢紋圓窗,左右側門則為半圓拱形的彎光門。另外牆面還以書卷形的彩繪裝飾,上書「禮門」、「義路」、「竹報」、「平安」,充分顯現教化與祈福的願望。

綜觀劉宅之建築佈局、結構、材料與裝飾,體現台灣傳統歷史人文與親族倫理文化,並呈現古建築藝術傳承之美,值得我們仔細觀賞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劉氏家廟

劉家祠又稱劉氏家廟,位於廣和路與和平街交會處,建於清同治5年(1866),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,是一座華麗的小型三合院。現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
劉家祠在建築上有兩大特色,一是燕尾特別多,一般傳統建築多在正廳做燕尾式屋脊,劉家祠為彰顯主人的身分地位,不僅正廳有燕尾,連左右護龍也作燕尾,因此氣勢特別宏偉壯觀,新埔鎮內的家祠,類似這種格局的有好幾家。二是匾額特別多,如恩元、文魁、明經、本支百世、源遠流長、藜照東瀛等等,這是因為劉家祠內公奉的祖先,得過功名的為數不少。


劉家祠簷廊木雕極為精緻,外貌華麗,2004年整修完成,如要入內參觀需先聯絡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新埔柿餅

請大家指教..............批評


內部引用此文章 》 外部引用網址: 由於外部引用的廣告太多,暫時關閉外部引用的功能 !! 上一篇   下一篇
回應列表 ( 0 )
欲回應請先 登入

引用列表 ( 0 ) 為避免不當廣告,新的引用預設為隱藏,作者本人開啟後,其它網友才能看見。
  此文章未被引用

印象工場 攝影家手札 版權所有 © 2008 Photosharp Taiwa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